村民正在壓夯路面
巴中新聞網7月31日訊(李朝維)7月28日下午3點,烈日正當空,氣溫達到34℃。58歲的通江縣沙溪鎮大梁城村6社村民楊大爺正揮舞著鏟子,一下一下地壓夯路面上的水泥。在他的身后,不見原貌的村道現在滿是碎石,曾經平坦的水泥路如今坑坑洼洼,一片瘡痍。
“路修好了,也是自己享受,喊不喊我都要來修。”路,是村民主動來修的;修路的錢,也是村民們自發捐款籌集的。整件事要半個多月前那場罕見的洪災說起。
被洪水沖毀的村道
急,遭遇洪災損失慘重
7月9日至11日,通江縣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,造成全縣33個鄉鎮15萬人受災。盡管緊急轉移7.4萬人,確保了無一人傷亡,但洪災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仍然造成了極大的損失。
在經歷過鄉鎮街道路面被淹、農田被淹、群眾被困等等一系列問題后,沙溪全鎮18個村損失慘重。面對基層干部和群眾打進來的一個接一個的電話,沙溪鎮黨委書記李天志表示,在確保村鎮群眾安全的前提下,將全力保障吃穿,搶通水、電、路。
這時,一件讓李天志未曾預料過的事情發生了。
驚,村民自發捐款來修路
7月14日早上,李天志的微信提示音一聲接著一聲響起。閆志200元、周杰200元、王紹春200元……只見大梁城村黨總支書熊軍成在工作群里發來一張張捐款名單。
“滿臉問號”的李天志隨后才明白,這是大梁城村村民在自發捐款,用來修補被洪水沖毀的村道路。
這讓李天志有些錯愕,這個村子并不很富裕,基礎條件也比較落后。但村民們在受災后,不等不靠,自愿捐款維修道路,讓李天志連呼“沒想到,沒想到”。
不僅是李天志,此次捐款參與面之廣、積極性之高,讓大梁城村黨總支書熊軍成也大感“意外”。
部分捐款名單
愁,車輛村民出行受阻
“7.10”洪災后,熊軍成帶著村社干部到各社查看到的受災情況,讓人震驚:坍塌的道路、成片倒掉的莊稼、到處滾落的亂石……
道路不僅是鄉村對外溝通的重要連接紐帶,更對農事生產有著重要意義。大梁城村道路受損嚴重,尤其是靠近河溝的3、6、7社,有近3公里的水泥路嚴重損毀,車輛完全無法通行,“人走路都要打撲爬(摔倒)”。
一時間,熊軍成腦殼有點發懵,全鎮乃至全縣都受災嚴重,財政比較困難;村集體經濟人均只有10元,且要用于產業發展。修路的資金從哪來?該怎么辦?
然而,關系全村村民的生產生活,道路問題經不起耽擱!
被洪水沖毀的路面
思,提議自發捐款保通行
7月13日,大梁城村召開村支兩委會議,大家一致決定:不等不靠,倡議村民自愿捐款修路。
這個想法的萌生,源于2019年“6.20”洪災時,村民也曾自發捐款修路。
不過這次,大家有些忐忑,“那時村級建制調整改革還未實施,都是老鄉親?,F在的大梁城村還包括了原明月村,且6、7社都是原明月村的,村民們愿不愿意捐款呢?”
驚喜不期而至。就在這時,一個從福建打來的電話給村支兩委吃下了定心丸。
喜,倡議一出八方呼應
電話是7社村民何永川打來的。他表示,如果村里發起募捐,愿意帶頭捐款。而后,何永川首先捐了2000元。
13日晚8點左右,3、6、7社社長分別在村民微信群中發出募捐倡議,“哪怕是1元錢,都可以集少成多,為大家出行方便,請各位積極善舉支持……”
50、100、200……在外務工的青壯年們、在本地搞建設的村民及村社干部們,紛紛表示有錢的出錢、有力的出力、有車的出車。僅僅一天,153戶村民捐款,總額33150元。
盡管這3萬多元只能確保道路恢復通行功能,至于道路進一步通暢,相關部門后續將規劃支持。但對于大梁城村尤其是3、6、7社村民來說,正常通行就是目前最迫切的需求。
捐資款項一律由群眾說了算。捐款完成后,大梁城村立即召開捐資受益社群眾大會。由群眾推選出一名群眾代表管錢,7至8名群眾代表對公路用資進行核算,村紀檢委員監管資金整個運行過程,資金全程陽光運行,村干部絕不插手。
村社干部在村民微信群中發出的倡議
動,爭先恐后齊修路
資金有了,接下來就是施工修路。村民們唯恐落后,村干部們也全員參加,大家都明白,修好了這條路是為自己謀幸福。
“之前路沖毀了,走回來都要1個小時。修好了,趕場方便。”54歲的何學英臉上掛滿了汗水,但她依舊不停歇地揮舞著手中的鏟子。她說,在外務工的兩個兒子分別都捐了款,她在家就負責出力。
另一處,7社村民何共華正來回開動自家的鏟車鋪平道路。談及這次大家主動捐款修路的事,何共華沒有太意外:“路是老百姓的命脈。以前我們這有句土話,叫‘趕場打鐵是一天’,過去不通路,遇上趕場天,來去都要一天。對老百姓而言,交通是最關鍵的。”
“小心哈,慢慢地!”在一句句囑咐聲中,村民們手不停歇地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。他們的愿望很簡單,就是希望這條路能早一點、再早一點正常通行。
好在,在完成清理水溝、進行回填整理工作后,這個愿望即將實現。
村民正在清理河溝
村民正在清淤
記者手記:刻在巴山兒女骨子里的基因
巴中是中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,是革命的搖籃,紅軍的故鄉。
從革命戰爭時期到建地設市以來,“智勇堅定、排難創新、團結奮斗、不勝不休”的紅軍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巴山兒女艱苦創業,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。
在脫貧攻堅過程中,巴中人民更是發揚“寧愿苦干,不愿苦熬”的精神,創新性地開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。脫貧任務如期完成,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村文明等等構建了一幅美好畫卷。
其實,不等不靠、自力更生,從來都是巴山兒女們刻在骨子里的基因。
面對全鎮乃至全縣都嚴重受災的情況,大梁城村從村支兩委、村干部、廣大村民,都選擇了賑災自救。你出錢,他出力,當勁往一處使時,困難也就不再難。
同時,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實施后,大梁城村和原明月村合并,村支兩委依然一呼百應,彰顯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在兩項改革“后半篇文章”中,“物理合并”真正產生了“化學效應”。
更多時候,不等不靠、自力更生不是別無選擇,而是為了更好地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!(部分圖片由通江縣沙溪鎮大梁城村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