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蘆筍產業園區
“從貧窮到致富,一路都有黨的好政策相助。我們不但要辛勤勞動,更要抓住社會發展的機遇,在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帶領下大干一場。”望著眼前的一片翠綠,47歲的葉發明喜不勝收。幾年來,在黨的扶貧政策鼓舞下,他立下脫貧志,帶頭種植蘆筍、翠冠梨、川明參、養殖土豬,探索出了一條產業脫貧之路。如今,昔日的貧困戶葉發明早已變成村里的致富能人。
![]() |
已采摘好的蘆筍
堅定信心 誓要努力摘掉貧困戶的帽子
恩陽區漁溪鎮文通村四面環山,地理位置相對偏僻,土壤貧瘠,自然條件差,經濟落后。好在經過前一輪脫貧攻堅的努力,該村已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。近日,記者驅車來到該村村部,通過當地人士指引,沿著水泥路直到山頂,便來到葉發明的產業園區,地里的蘆筍長勢喜人。此時,葉發明正帶著工人在翠冠梨園區除草。
一邊走,葉發明一邊向記者講述起這些年的務工、創業經歷。“我在新疆種過棉花,也在北京做過建筑工人。”葉發明告訴記者,因上有年邁且體弱多病的父母,下有兩個要上學的小孩,家中又缺少勞力,在2014年,他一家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幫扶后,葉發明的思想發生了變化:“國家扶貧政策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家熬過艱難的日子,但是我不能一輩子依靠國家政策。”從那時起,葉發明暗暗下定決心,一定要通過自己努力,摘掉貧困戶的帽子!
![]() |
葉發明推著斗車
堅持決心 內心受創不動搖高山種養產業鏈
“村里沒幾個年輕人,基本上都外出務工了。”看著成片荒廢的土地,葉發明萌生了想法,便與當時的幫扶人對接,決定發展產業脫貧致富。但他也明白,沒錢啥都搞不了!沒過多久,聽說有兩個同學回了家,葉發明便上門去拉他們入股。經過耐心的講解,最終兩人成為股東。2016年,葉發明等幾人籌資成立合作社,流轉土地開荒建園區。
講述在五顯村發展產業時,葉發明面露苦澀。他從衣兜里拿出煙,點上煙后搖著頭繼續說到:“當時我在村里流轉了50畝土地種植蘆筍,由于村民參與意識薄弱,配合度不高,最終以失敗告終。”盡管創業遭遇失利,但葉發明沒有放棄。后經幫扶人介紹,與漁溪政府、文通村村委對接后,葉發明又在文通村舊廟山流轉了土地150余畝,發展高山種養結合產業,再一次開始了產業大計。
“6月先種植了蘆筍,9月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豬圈,10月種植60畝翠冠梨,還有川明參種子和青花椒。”經過努力,葉發明脫了貧。他笑著說,一直記得2019年,因為那是合作社最忙碌的一年。但提到2020年時,葉發明發出嘆氣聲,“開始以為可以見效,結果遇上非洲豬瘟。母豬與肉豬死亡達20余頭,損失高達20余萬元。”
![]() |
葉發明向記者介紹今天蘆筍產量
堅守恒心 結合鄉村振興打造本土特色品牌
2021年,葉發明又試著購買生豬,期間又陸續給母豬進行繁育,目前豬圈里有40余頭肉豬即將出欄。葉發明告訴記者,按照目前的市場,養豬的確不賺錢。但為了果園和蔬菜能使用農家肥,他們需要對豬糞進行發酵加工;同時還在周邊購買的羊糞和牛糞有機肥料,來滿足園區產業需求。
“現在園區一天天好起來,我曾經的致富夢想正慢慢變成現實。”葉發明笑著說到,從園區建立至今,周圍的很多村民都在園區務工,既解決了園區需求,又幫助了部分村民無處掙錢的問題。“你看,那正在除草的村民,已經干了好幾年啦。”
回想過往的努力,葉發明十分感慨。他告訴記者,園區已種植了蘆筍30余畝、翠冠梨40余畝、川明參10余畝、羊肚菌20余畝,生豬養殖40余頭。自2021年開始,蘆筍批發價每斤在6元左右,目前每天產量達200斤左右,蘆筍收益可達30余萬元;新鮮的羊肚菌已全部采摘結束,目前正在進行晾曬存儲,待冬季再進行銷售,市場價額會非常理想。
據了解,截至目前,葉發明已帶動周邊村民50余人增收,實現村民就業年度增收達百萬元。結合當前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,葉發明現場給出了自己的建議,下一步,他們將繼續擴大蘆筍、川明參種植規模,增加投入,并拓寬市場銷路,對產品進行粗加工包裝、策劃,打造屬于本土的特色品牌。
![]() |
產業園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