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祥俊,女,1975年生,四川省通江縣鐵廠河國有林場工人,巴中市米倉山護林員。二十六年如一日,堅守在海拔1500米大山深處,和同事一道種植60多萬株松柏,染綠了4000余畝荒山,巡護山林9000余畝,走過山路6萬多公里,用“左腎消失,右腎萎縮”的重疾換來了一片青蔥翠綠。
“我不能走,我必須留下”
1975年出生的景祥俊,其外婆、父母都是林場的營林工。1997年,22歲的景祥俊從通江林技校畢業后,義無反顧地回到鐵廠河林場,并主動申請去了離場部較遠的泥地坪工區做起了營林工。跟她同去的,還有6個同齡人。
鐵廠河林場位于大巴山系米倉山南簏,這里是中國森林資源富集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。當年的林場,不通路、不通電、不通水,照明用的是煤油燈,吃水要到遠處去背,吃菜靠自己種,油、米、面都要到山下鎮上去買,去一趟得從清早走到天黑。
艱苦單調的大山生活,微薄的收入顯然留不住年輕人的心,跟她同去的同齡人先后離開了。到1998年春節假期結束后,工區里只剩下工區長李成德和景祥俊。
“你不羨慕外面世界的繁華嗎?以你的天生麗質和學歷,到縣城找個更好的工作,不是問題啊。”面對別人的疑問,景祥俊說:“我的外婆、我的父母都把愛留在了林場,我也要熱愛林場,如果連我這樣從小就在林場長大的人都離開了,那還有誰來看守這片山林?我不能走,我必須留下。”
景祥俊始終堅守在泥地坪,種下一棵又一棵樹,用腳步反復丈量著一片又一片林地,寫下了一篇又一篇巡山日志。
“哪怕死在山上,也要看著林子”
1998年元旦,景祥俊迎來了人生中的重要時刻,她和家住工區附近的青年張志才結婚了。景祥俊守山護林也不再孤單,她把丈夫也發展成了“編外護林員”。
每年11月到次年5月底,是米倉山防火警戒期。景祥俊不敢掉以輕心,每天冒著嚴寒巡護山林,走鄉串戶宣傳護林防火知識,嚴格檢查進山村民是否攜帶火源。她每天巡山近10個小時。
惡劣的氣候環境和高強度的工作,使景祥俊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。2002年8月的一天,正在林地里栽樹的景祥俊突然疼痛難忍,昏了過去。張志才背著她一路小跑5個多小時后才到達公路,攔下一輛過路汽車趕到了縣醫院。檢查結果猶如晴天霹靂,景祥俊的左腎已經消失,右腎出現萎縮跡象。
醫生告訴他們,必須馬上住院治療,要徹底治愈可能只有換腎。面對高昂的治療費,收入微薄的景祥俊退卻了。此時此刻,她只想盡快回到工區。“我要看著我的林子一天天長大,哪怕是死在山上,也是值得的。”
經過幾天輸液治療之后,景祥俊堅持出了院。她找到鎮上的老中醫開了一些中藥,用蜂糖調制成丸子帶回工區。林場領導在得知景祥俊的病情后給她調整了工作崗位,由營林工轉為管護員,負責巡山護林和防火知識宣傳。
“有困難也要自己克服”
景祥俊走遍了林區的山山嶺嶺。景祥俊管護的泥地坪工區從未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,她在林區巡護的里程已經超過6萬公里。
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景祥俊還自學了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和積肥育苗知識,并通過3年的勤奮,自學完成了園林專業的全部課程,于2010年取得四川農業大學的??莆膽{。
2013年,巴中市林業局局長到泥地坪考察林場工作時,問景祥俊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。景祥俊微笑著回答,沒有什么困難,有困難也要自己克服。她對林業工作的熱情讓她看起來總有股使不完的勁。每次場部開會,景祥俊都積極主動跟其他工區的同事交流工作,讓大家忘記了她是身患重病的人。
繼續守護,攜手一生
這些年,自從接受治療后,景祥俊的身體越來越好,每天都能夠上山巡視好幾圈。即使下雨、下雪,景祥俊依舊會往山上跑,在她看來,這片山林就是她的兒子,她要小心地呵護它。
2022年1月15日,景祥俊開始提筆寫第7本《巡山日記》。來這里工作之后,她每天都會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巡山時的一些經歷,現在已經寫了25萬字了。有空的時候,景祥俊就會把這些日記拿出來翻翻,回顧當時的心理路程。她還會把這些日記當成教材,教丈夫認字讀書。在她的教導下,張志才已經從大字不識幾個的莽漢,變成了能夠看懂妻子日記的文化人了。
每天早上,張志才都會起來劈好一天的柴火,景祥俊則會把一天的伙食準備好。他們的生活依舊過得非常簡樸,每次去巡山的時候,他們只會帶涼白開和火燒饃,幾十年如一日。
景祥俊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巾幗獎章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、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、四川省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。